男,1955年出生,浙江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从事水稻遗传育种工作20余年,现任作物与核技术利用研究所所长,中国原子能农学会常务理事,浙江省作物学会副理事长,浙江省原子能农学会副理事长,浙江省农学会常务理事,浙江省核学会常务理事,浙江省品审会水稻专业组组长,浙江省151人才,享受国家特殊津贴。
1982年1月毕业于浙江农业大学农学专业。1994年至1995年在泰国Kasetsart大学从事水稻分子生物学研究。2003年、2004年在澳大利亚SCU大学从事水稻香味基因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1984年至今,一直从事水稻遗传育种工作,自“八五”以来,参与国家和省科技攻关项目“长江流域早籼新品种选育”、“浙江省早稻新品种选育”、“国家水稻工程”等重大攻关项目。主持国家、部、省攻关和重大项目如“高产、优质、多抗早籼稻新品种选育”,“早籼品质改良科技产业工程”、“中国超级稻新品种选育及栽培技术研究”、 浙江省重大项目“ 9410计划”等。
曾参与铯-137γ辐射水稻杂种一代育成的早籼新品种浙852和高产、多抗早籼新品种浙733、优质早籼浙9248、超高产中籼浙1500等的选育和推广工作。这些品种先后成为长江中下游地区早籼的主栽品种,其中浙733在90年代中期曾是全国种植面积最大的早籼品种,曾获得国家“八五”重大新品种后补助,累计推广面积达1亿多亩,为国家增收粮食12亿公斤以上,创造社会经济效益12亿元以上。为南方双季稻区早籼品种的更新换代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曾先后获得国家及省科技进步奖5项。
在稻米品质性状分子标记研究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绩,曾于1994-1995年在泰国Kasetsart大学、2003、2004年在澳大利亚从事水稻香味基因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利用现代分子标记技术,如RFLP、SSLP和SNP分子标记及基因定位分析了水稻香味基因,取得了显著进展。同时利用国外优质稻种资源和我国的高产、抗病资源,进行优质籼型新材料的创制和遗传改良。在国内外刊物共发表论文5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