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光闾(1941- )
陆光间,男,1941年9月生,浙江温州人。1964年浙江大学土木系本科些业,1967年浙江大学结构工程专业研究生毕业。1968~1973年任铁道部丰台桥梁石技术员。1973年后历任上海铁道大学讲师、副教授,1992年被评为教授。现任同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结构湿凝土协会(FBB)C9委员会委员。1999年被聘为上海交通大学兼职教授。
长期从事桥梁工程专业的教学与科研工作,研究方向是混凝士桥梁结构理论和预应力结构理论与新工艺,是同济大学混凝士桥梁学科学术带头人之一。
主要研究成果有:主持〝预应力钢材松驰性能研究〞获1993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参加〝下转法施工的刚性索铁路斜拉桥设计与研究〞,获1999年铁道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主持〝铁路预应力混凝士槽形梁研究〞,获1984年铁道部科技进步三等奖;主持〝轨道交通桥梁设计参数及预应力作用下的变形研究〞,参加〝上海市轨道交通明珠线轨面施工精度控制及承轨台受力分析和构造研究〞,均已通过上海市科委成果鉴定;主持铁道部项目〝秦沈客运专线综合试验科技攻关项目:多片式工形梁结合试验〞;主持〝金华金婺斜拉桥塔柱稳定及节点研究〞;参加完成〝九五〞国家重点攻关项目〝高速铁路线桥结构与技术条作(标准)的研究项目中高速铁路96~240m混凝士桥技术特性设计参数及结构构造研究〞;铁道部项目〝软士路基高速铁路框架桥设计研究〞、〝高速铁路提蓝式斜吊杆系杆拱研究〞;上海市项目〝预制节段拼装预应力混凝上连续弧形底宽箱染试验研究〞;FIB 国际合作项目〝预应力材料体系耐久性研究〞、〝压浆〞等。
作为主要起草人,参与撰写了上海市标准《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设计规程》,出版著作有《槽形梁》,参与《桥梁》、《铁路桥涵设计规范》、《日英汉士木工程词典》等的编写,发表论文60余篇。
曾获得〝1994年铁道部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1995年全国铁路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