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汝铨(1914-2002)
陈汝铨,染整工程技术专家。长期从事染整技术研究开发及组织管理工作。在发展各种漂色花布的生产、丝光淡碱液回收、筒纱染色攻关与推广以及组织领导江苏省染整工业的新厂建设、老厂技术改造、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染整新产品的开发和培养技术人员等方面做出了显著成绩。
陈汝铨,1914年11月13日出生于浙江省金华县。从小勤奋好学,成绩优秀,立志投身工业救国。1933年夏考入浙江大学化工系,曾师从陈承弼教授学习染整,1937年毕业,获工学士学位。1940-1943年任西南联大化学系助教、教员。1942年秋,报考公费留英。1943年赴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理工学院纺织化学系攻读研究生,1945年12月获理工硕士学位。1946年留校从事科研工作,主要研究纺织品受热变化机理,探索电热红外线辐射干燥和高频电热干燥等新工艺和测定纺织品临界含水量的方法。1947年初,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交通非常困难,但陈汝铨报国心切,通过多方努力,搭乘一艘中小型货轮,于 3月初离开英国,漂泊了两个多月,于5月中旬回到上海。浙江大学竺可桢校长当即延聘他为化学工程学教授。与此同时,与之一起留学相识的常州大成二厂厂长陈钧邀请他到该厂任职,帮助在抗战中被侵华日军烧、炸破坏的工厂恢复生产。他考虑到进厂工作和所学专业更加对口,并有助于民族工业的复兴,且得遂工业救国的初衷,在征得竺校长的理解后决定去工厂工作。1947年8月来到江苏省常州大成二厂,担任印花车间主任兼化验室主任。他在恢复和发展大成二厂的生产,特别是印花布的生产以及技术队伍的培养等方面都做出了显著成绩。为回收丝光淡碱液,自行设计并制造了三效蒸发器。他认真踏实而又富于开创性的工作,为大成二厂的发展打下了扎实的基础。1956年6月,陈汝铨奉调至江苏省纺织工业局任工程师,长达三十余年,负责组织领导江苏印染工业的全面科技工作。在研制染整新工艺、新设备、新产品,推广新技术,技术改造和筹建新厂等方面,深入实际,积极工作,并且热心地培养年轻科技人员,筹划、支持科研机构的发展。1986年 5月退休后,他仍继续发扬奉献精神,做了很多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技术资料翻译等工作。
陈汝铨1980年1月9日加入中国共产党。1956年秋评定为三级工程师,1991年9月评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陈汝铨为江苏省第三、第四届省政协委员,江苏省第一、第二届省科协委员,江苏省纺织工程学会第二、第三、第四届理事会理事,第五届名誉理事。
2002年10月18日,陈汝铨病逝于南京。
研究纺织品干燥基础理论
陈汝铨具有深厚的专业理论基础。1946年,他在曼彻斯特大学理工学院从事科研工作,取得了多项研究成果:
1.研究纺织品干燥过程中临界含水量与织物干燥速率、织物温度变化的规律,设计出一套测定临界含水量的可靠方法,精确测量出羊毛、粘胶纤维、真丝、棉花等织物临界含水量数值。
2.从电热、红外线辐射热干燥纺织品的实验中,证实红外线辐射具有升温快、易于调节辐射面积及距离、容易达到所需高温、使用方便灵活等优点,为以后红外线辐射热应用于纺织品干燥做了先行的研究。
3.研究织物干燥时溶质和溶剂的泳移现象,提出织物干燥过程中水分汽化时存在多次微循环的机理,是染整学术的新概念。
4.使用高频介电感应干燥法对粘胶丝饼做干燥试验,发现高频电热干燥热能输送能量强,几分钟就可将丝饼烘干,迅速加热到高温有利于释放潜在应变,为烘燥条件对应变的影响做了探索性试验。陈汝铨将这些研究成果写成四篇论文,陆续发表于 1946-1951年的英国染色工作者学会杂志上。论文具有当时国际领先水平,对于染整新设备的应用和发展,具有指导作用。
恢复、发展印花布生产
1947年8月,陈汝铨来到大成二厂,担任印花车间主任兼化验室主任,肩负恢复和发展印花布生产的重任。摆在陈汝铨面前的是遭到侵华日军破坏的四台主机:六色印花机、蒸化机、平洗连烘燥机和打底烘燥机。陈汝铨依靠车间技术骨干,同时亲自授课培训徒工。带领大家修复破损设备,使印花机可以正常运转,印花布能够成批投产。他接着组织开展优质竞赛、无事故运动,巩固提高生产队伍的技术水平。他培养的高廷焕印花模范小组闻名全省。他还不断促进技术进步,雕刻工段各工序几乎都有技术革新和改进。他又狠抓图案的设计工作,提高设计水平。他把复杂的印花生产技术各方面的问题梳理改进,使产量、质量不断提高,生产工艺不断革新,从一套色直接印花发展到多套色防拔染印花,应用的染料和工艺也从单一到多样,花色品种的发展更加明显,为大成二厂赢得江苏省第一家振兴和发展印花布的先驱地位,并为大成二厂此后的大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1957年,陈汝铨受省纺工厅委派,带领技术小分队,前往无锡丽新纺织染厂协助印花试生产。他与丽新厂职工一起,克服重重困难,使印花布顺利投产。后来丽新厂不断发展,与大成二厂同为江苏省历史最久、规模最大的印花厂。
常州灯芯绒印染厂,原来只有染色产品,后经陈汝铨的帮助,支援技术力量,落实印花设备,成功开发了灯芯绒的印花产品。
20世纪50年代初,陈汝铨参与创建江苏省花样图案评审委员会,制定设计人员进修写生制度,培训设计队伍。历数十年不懈,使江苏优秀设计人才辈出,花布质量升档,优秀图案和送评花布质量在全国评比中名列前茅,多次获奖。
回收淡碱,研制三效扩容蒸发器
1947年陈汝铨初到大成二厂时,该厂主要产品是漂白布和未经丝光的硫化色布、浅士林、精元色布。为改变产品低档的面貌,开发丝光产品势在必行。厂长提出自行设计制造三效蒸发器,陈汝铨挑起了这副重担。他指导技术人员精心设计和制造,到1949年 4月,江苏第一套三效真空蒸发器制造和试车成功,为工厂开发丝光产品、降低生产成本奠定了基础。同时,也开创了国内自制三效蒸发器的先河。
全国小型染纱厂、色织厂多如牛毛。丝光纱线产生的淡碱液,过去大都放入江河,不仅浪费资源,而且污染环境。适用于大型染整厂的三效蒸发器,投资大,上马难,小厂只能望而却步。镇江染织厂是一家小型色织厂。该厂技术人员柯寿义第一个想到把海水闪蒸技术移植到碱液蒸浓上来。经过刻苦钻研,于1974年9月制成一台简陋的4级扩容蒸发器。陈汝铨听说后,立即下厂了解,并邀请省内有经验的染整厂和色织厂代表,到该厂考察并进行热效率的测定,得知这一设备能够蒸发碱液,而且简单便宜、上马快;但是热效率不高,汽水比为1∶1.48,与当时大三效的1:2.5 相差甚远。各厂代表回去后,纷纷仿造和研制。陈汝铨几次组织各厂交流探讨,取长补短,改进提高。到1977 年,镇江印染厂的扩容蒸发器热效率已经达到或接近大三效的水平。在此基础上,陈汝铨选镇江印染厂为点,向原轻工部争取到“淡碱回收扩容蒸发器”的科研项目,并积极支持攻关小组的研制工作,帮助解决各种难题。到1978年5月,一台二效十五级的扩容蒸发器运转成功。接着进行连续苛化、自动凝聚、快速沉降等配套研制,到1979年7月,从苛化凝聚沉降到扩容蒸发器,全线配套同步运转成功。自控部分,也从无到有逐步完善。1979年12月,纺织工业部对该项目进行了正式鉴定,肯定了这台扩容蒸发器。该设备处理淡碱量速度达5吨/时以上,汽水比为1∶3.82。1980年12月,纺织工业部将此项目列入《纺织工业科技成果推广项目(1978-1980.8)》,予以推广,并授予科技成果二等奖。此后,有不少工厂都采用这一科技成果,节约了烧碱和能源。
参与筹建南京化纤厂
为发展化学纤维工业,解决纺织上业的原料问题,江苏省纺织工业厅于1958年成立了化纤办公室,派陈汝铨到化纤办公室,参加筹建南京化纤厂的工作,他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调查研究,收集筹建工厂的各种前期准备资料,提出了报告,
1958年5月31日,国家计委批准在南京建粘胶纤维厂。
项目下达后,陈汝铨参加南京市纺织工业局化纤建厂技术设计小组,任技术负责人,带领设计小组到纺织工业部设计院参与第一期工程5400吨/年的扩初设计,并且具体负责原液车间的设计,在设计过程中培养了江苏第一批化纤技术骨干。设计完成后,由于国家经济进入调整时期,南京化纤厂缓建。1960年重新上马时,陈汝铨已凋回省厅印染色织处,但他所主持完成的设计及培养的技术骨干队伍,在南京化纤厂续建中起了重要作用。
南京化纤厂在江苏是第一家,也是全国首批自行设计、全部使用国产设备的粘胶纤维生产厂之一,陈汝铨是该厂早期筹建人之一。
参与攻关并组织推广筒纱染色新技术
我国纱线染色原来以绞纱染色为主。20世纪80年代初,国外已发展小浴比高温高压筒纱染色,我国京、津、沪、青岛、无锡等地引进了大、小筒纱染色设备近30台。此外,为数不多的工厂已开始用国产非定型的筒染设备。但在当时,国内染整界对于筒纱染色技术还未完全掌握,国产筒染设备还没有定型,筒纱染色内、中、外层的色差问题还未能解决。陈汝铨了解到南京色织厂已用国产非定型筒染设备染色生产多年,在与该厂研究后,经纺织工业部转报国家经委批准,于1983年8月“小浴比高温高压筒纱染色工艺技术和成套设备"35式列为国家科技攻关项目。该项目由南京市纺织局和南京色织厂牵头组成攻关小组,在查阅国内外文献资料,对天津、无锡等地引进的筒纱染色设备调研的基础上,反复进行工艺试验,提出了设备选型和制造方案。由于任务繁重,协作单位也由开始时的河海大学和南京纺织研究所扩展到无锡县印染设备厂、江苏纺机公司纺机研究所、常州印染科学研究所、苏州仪表元件厂等,形成“大兵团作战”。陈汝铨负责协调相互关系,督促检查进度,解决各种突发问题。他还亲自参加在天津第二染纱厂进行的工艺试验。经过三年多的辛勤努力,终于研制成功SMF 256—50型高温高压筒纱染色机和SMF一426一100型筒子烘燥机各一台。样机经不断完善,形成了一条络筒、染色、烘燥设备配套的单机样机生产线,并掌握了较成熟的小浴比筒纱染色工艺,染色质量等各项技术经济指标均达到要求,1986年9月通过了纺织工业部的鉴定。
重视科研机构建设
陈汝铨重视科研机构建设,不遗余力。如江苏省纺织研究所化纤工场的扩建,苏州丝绸科学研究所实验工场的迁建,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末期,常州印染科学研究所的创建,都得到他的全力支持和多方帮助。常州印染科学研究所建成后,陈汝铨仍继续关心其壮大与发展,至今仍被该所誉为奠基人。
陈汝铨虚心自律,尊重群众,又具有扎实的化学化工理论基础,善于发现先进技术苗头,加以扶持,从而促进了技术进步。他所领导和组织实施的项目中不少都是他先发现苗头,支持帮助立项后攻关获得成功的。无锡丝绸印染厂的自动筛网印花框架车间,南京色织厂小浴比高温高压筒纱染色工艺技术与成套设备,常州丝绸印染厂的轧花辊刻制与轧纹织物的开发,江苏省纺织研究所的电脑测色配色及镇江印染厂扩容蒸发器的研制等项目,都是如此。陈汝铨组织领导科技项目时,虽承担技术责任和技术风险,却从不挂名沾利。他的精湛才学和高尚情操,赢得了江苏广大印染科技人员的尊重和敬佩。
殚精竭虑,推动江苏染整工业发展
陈汝铨1956年调省厅工作后,负责组织领导江苏印染工业的全面科技工作。他认真贯彻党的科技政策,结合江苏印染行业的实际,制定方案措施,切实实施。他的党性、才干、工作作风,深得领导的信任和器重,成为行政领导的得力助手。他根据纺织工业部的要求,组织全省预缩机改造,较好地解决了染整棉布的缩水问题。在阻燃整理的研究工作中,他组织攻关,支持江苏省纺织研究所对纯棉织物阻燃整理剂Proban的研制,直到通过鉴定,获得省科技成果二等奖。他还领导省内悬浮体轧染新工艺的推行,树脂整理和功能性整理产品的开发,装饰用布的发展等技术开发工作。早在1956年,他就支持无锡漂染厂引进化纤染整设备,为江苏开发化纤染整铺开道路。1979-1980年,他还主持了常州东方红印染厂引进的化纤生产线的技术消化工作,使该项目实现了半年基建,半年安装,一年收回投资的目标。他组织引进三醋酯纤维,为丰富苏州丝绸产品的花色品种创造了条件。他又曾为引进的新型染化料助剂组织了二十多次技术交流活动,为提高省内技术人员的业务水平做出了贡献。陈汝铨认真贯彻实施江苏省纺织局提出的“棉转化”(棉布染整转向化纤布染整)、“色转花”(染色布转向印花布)、“狭改阔”(狭幅染整改向阔幅染整)、“内加外”(由内销为主加强外贸生产)的方针,具体指导省内各染整厂开展技术改造,取得了可观业绩。无锡漂染厂从1981 年开始开发纯棉、涤棉特阔高密防羽布,在江苏首家开发成功,在全国也属先驱之列,于1987年2月获国家金质奖。由于加强外贸生产,常州灯芯绒印染厂 1979 年被中央三部两委批准为外贸专业厂。无锡印染厂1981年完成老厂改造工程,建成印花布外贸生产专车间,新增两条阔幅印花线,为提高产品档次创造条件,使印花生产能力翻了一番。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初,江苏印染厂共有八家。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陈汝铨把省政府对印染厂的老厂改造方针,归纳为“合理分工、扬长补短、发扬特色、各创名牌、开拓化纤染整、兼顾内销外贸”的原则,引导江苏的老厂改造,使老厂焕发青春。其中,常州东风、无锡漂染、无锡印染、常州灯芯绒、常州东方红等五家企业的产品荣获4项国家金质奖,4项国家银质奖。
江苏各市因纺织基础较强,筹建印染新厂的积极性很高。陈汝铨遵照省领导支持保护的精神,大力支持帮助新厂上马,或支援技术力量,或参与规划勘厂,如南通、清江、盐城,扬州、泰州、苏州、镇江、江阴和常熟等印染厂都留有他的心血和足迹。陈汝铨努力工作数十年如一日,为江苏印染工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陈汝铨于1986年5月退休以后,仍一如既往,做了很多技术咨询、技术服务和技术资料翻译等工作。他的实事求是、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和严谨作风,不减当年,赢得好评。
(虞海龙)
简历
1914年11月13日 出生于浙江省金华县。
1937年 毕业于浙工大学工学院化工系,获上学士学位。
1937--1940年 云南锡矿探勘队化验室工务员。
1940---1943年 西南联大理学院化学系助教、教员。
1943--1945年 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理工学院硕士研究生,获理工硕士学位。
1945--1947年 在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理工学院研究“纺织品受热变化机理”。
1947年4-7月 浙江大学化学工程学教授。
1947--1956年 江苏常州大成二厂(后为东风印染厂)工程师,先后兼任化验室主任、印花车间主任、印整成车间主任。
1956--1986年 江苏省纺织工业局(厅)工程师,高级工程师。
1986年5月 退休。
2002年10月18日 病逝于南京。
主要论著
1 J.C. CHEN. The Drying Or Textiles. M.Sc.Tech. Thesis.Vict.Univ.Of Manchester.1945
2 J.M.Preston, J.C.CHEN. Some Aspects Or the Drying and Heating of Textiles, Part 1--The Moisture in Fabrics.J.S.D.C.,1946(12):361-364
3 J.M.Preston, J.C.CHEN. Some Aspects Of the Drying and Heating Of Textiles, Part 2--The Use of Infra-red Radiation.J.S.D.C., 1946(12):364--368
4 J.M.Preston, J.C.CHEN. Some Aspects Of the Drying and Heating Of Textiles, Part 3--The Migration of Solvents and Solutes during Drying.J.S.D.C., 1948(2):60--64
5 J.M.Preston, J.C.CHEN. Some Aspects of the Drying and Heating of Textiles, Part 4--The Effect Of Drying Condition on the Latent Strain in the Yarn of Viscose Cakes.J.S.D.C., 1951(3):97--100
6 陈汝铨,陈菊如.淡碱回收专用扩容蒸发器的诞生和发展.江苏省纺织工业厅科技处专题工作总结,1980.10
7 陈汝铨.纺织工业的发展需要化学工业的支持.江苏省石化厅主办江苏省化学石油工业技术交易会特邀大会发言材料之五,1981.10.6
8 陈汝铨,洪晔.筒子染色的现状和展望.中国纺织工程学会色织产品设计与工艺、机织仿毛效果学术讨论会报送论文,1983.5
9 陈汝铨.今后十年世界印染工业发展前景.常州印染科学研究所第一次顾问会议上的发言,1985.11
10 陈汝铨.世界工业用纤维的消费趋势.常州印染科学研究所第二次顾问会议上的发言,1986.5
11 杨德英,管维明,陈汝铨等. SMF 426--100型高温高压筒子烘燥机的研制, 常州印染, 1987(5):17--22
12 陈汝铨.漫谈ITMA.纺织科普报,1992(13--18)· 74 ·
来源: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编,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 工程技术编 纺织卷2,中国纺织出版社,2004年01月第1版, 64-7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