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镇勋(1914一1987)原平越县团杨乡人。民囹三年(1914年)农历正月十五日生。自幼养成刻苦读书的习惯,12岁时赴贵阳读小学,毕业后赴上海进“江苏省立上海中学”就读,1933竿考入国立渐江大学,入电机系,1936年以优异成绩毕业。旋赴广州,在邮电局从事电话设计,安装和管理工作。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妄图灭亡中国。陶镇勋认为,要打败帝国主义侵略,救亡图存,必须依靠科学,而提高科学水平则需从教育入手。为此,他决心献身教育事业。他于1938年返回平越后不久,应聘到平越初级中学任教。1939年下半年担任校长。并兼教数学,物理课。当时办学条件很差,他多方奔走呼吁,要求当局增加教育经费,终获批准拨款扩建校舍,添置教学设备。由于师资薄弱,他聘请返回原籍的大学生刘坤华、陶致仁、李永明等到校任教。经过一年多的励精图治,使学校初具规模。1942年,他再次出任校长,又聘请唐山交大的教授、讲师、学生徐廷栋、曾广证,袁亦伟,顾诗灵、徐采栋(当时在交大矿冶系学习,后任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贵州省副省长)等来校任教、任职。有了这批热心教育,学有专长的师资,教学质量大大提高,学校呈现出勃勃生机。
陶校长作风正派,心胸豁达,平易近人。他善于联系群众,团结、尊重老师,有事与大家商量,从不以校长自居主观武断。他办学态度严谨,对学校的管理和师生都有严格要求。他公而忘私,以校为家,每天清早到校除处理学校日常工作外,经常到教室听教师讲课,了解学生听讲情况,并在课后抽查部分学生课堂笔记和作业。他对学生怀着拳豢热忱,在教学中循循善诱,诲人不倦,不论在街头巷尾、饭餐桌上,凡有学生向他提问,他都耐心地给予回答。有时走在路上,遇到学生提问,他就蹲在路旁,用石片或树枝在地上作图讲解,直到学生理解了他才离去。他上课时,有时找不到擦黑板的布,怕找擦布耽搁时间,就用自已的衣袖擦黑板,在师生中传为佳话。他任校长时,每天早晚者屿查看学生宿舍,是否有人不按时起床、晚上未归宿舍。他以丫为如师表”的准则严格要求自己,处处以身作则,凡是要求师生遵守的校规,他都带头遵守。他对违犯校规的学生,毫不姑息,,但从不疾言厉色当众斥责,而是把学生叫到办公室谈话,进行教育,以理服入,以情感人。
陶镇勋老师富有爱国思想。抗日战争期间十他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抗日救亡运动。每逢赶场天,学校的宣传队、歌咏队就上街宣传,张贴标语、墙报,演出抗战内容的短剧,激发群众的爱国热情和抗日斗志,并为前线将土募集捐款和物资。
1950年至1956年间,陶老师以其丰富的学识和教学经验,先后两次应聘到黔南州的重点中学都匀一中执教,并被协商为州政协委员。
“文化大革命”期间,陶老师多次被批斗,强迫劳动,并下放到道坪中心小学4年,在该校附设的戴帽初中班教数学,并教小学二二年级的算术。尽管如此:他毫无怨言,仍然一如既往,热心备课、上课,关心学生的学习,受到学生和家长的尊敬。
1977年他64岁寸退休了。当时,福泉中学物理,英语教师缺乏,开课困难,他得知后,不顾年老多病,主动向组织申请,重返讲台,为教育事业贡献余热。
陶镇勋老帅终生从事教育事业,兢兢业业,辛勤工作,做出了积极贡献,多次受到上级和有关部门的表彰,主要有:1983年2月,获福泉县人民政府颁发的“从事教育:工作三十年荣誉证书”,同年7月,获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劳动人事部,中国科技协会颁发的“少数民族地区科技工作荣誉证书”,1985年9月,获贵州省人民政府颁发的“从事教育工作逾三十年荣誉证书”。
1986年他因病住院,虽疾病缠身,仍关心地方教育工作,在病榻上撰写了长达数千字的《回顾解放前的平越中学》一文。他在文章的《前言》中写道:“我在教育界工作约50年,大部分时间是在福泉中学,对解放前的平越中学和唐山交大迁来平越的情况,略有所知,我就亲历亲闻,濡笔记之,供编写福泉教育史作参考”。
时隔半年,他因心脏病久治无效,子1987年2月28日与世长辞,享年74岁。陶镇勋老师是旧社会典型的知识分子,是有高尚品德的教育家,他为教育事业鞠躬尽瘁,死面后已的精神,至今仍为人们称颂。
笔者在三十年代,曾在平越中学就读,亲身受过陶老师的教诲,获益良多。谨就所知他的感人事迹,写成此文,寄托哀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