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博期间每天工作15个小时,写就130万字论文,湖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韩小荆的博士学位论文《<可洪音义>研究——以文字为中心》日前获评“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作为全国每年获此殊荣的100名博士之一,韩小荆却是申请延迟毕业的,她坦言,“钻研学问,3年读博时间太仓促。”

  韩小荆1999年从湖大硕士毕业,2003年考上浙江大学博士,师从张涌泉教授从事近代汉字研究。韩小荆介绍,张教授工作勤奋,要求严格,他每天早7点到晚10点都在办公室工作,要求学生交上去的作业题目、摘要、关键词、参考文献等都要按照发表的格式规范。“老师都这么拼,我们只有刻苦、刻苦、再刻苦,不然毕不了业。”韩小荆说。

  在导师的建议下,韩小荆选择了《可洪音义》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该书是僧人可洪为五代时期流传于世的佛经所做的注音与释义。由于此前学界研究较少,韩小荆花了一年多时间来确定研究方向,期间几度差点放弃。

  从读博第二年起,韩小荆每天8点起、凌晨1点睡,在电脑跟前一坐一天。“看电脑看到眼压升高,只犯恶心。”韩小荆说,论文写好了,导师逐字修改了3遍。由于需要研究的问题太多,她申请延迟半年才毕业。

  回想读博经历,韩小荆庆幸自己得到学院支持,“有薪水可拿,不用兼职赚生活费。”她坦言,眼见许多研究生,为了生活费和找工作牵扯精力,无法专心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