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士雄
1927年出生于浙江省乐清县雁芙乡长微村。1953年毕业于浙江医学院(即浙江医科大学前身)卫生系,由国家分配到安徽省工作,先后在安徽省卫生防疫大队和安徽省卫生防疫站从事食品卫生专业工作近四十年。1969年文化大革命期间,他连同家属下放到省内东至县东流公社工作,被称为下放医生。曾任安徽省卫生防疫站首任食品卫生科科长、中华预防医学会食品卫生学会常务委员、安徽省预防医学会副会长、安徽省营养学会副会长、安徽省食品卫生学会主任委员、安徽省工业协会理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安徽省第六 届委员,同时还担任过奄中国公共卫生学报》、《中国食品卫生 杂志》、《中国公共卫生杂志》、《安徽医学》等杂志编委和《安徽 预防医学》杂志主编。
黄士雄少年好学,离家寄读于芙蓉小学。后越级考入虹桥 区中心小学,毕业后,初就读于雁荡私立淮南初级中学,后转 入浙江省立温州中学初中部。1944年,日寇陷温州、乐清,永 嘉私立瓯海中学在雁荡山设立分部,乐清私立乐成初级中学 也迁设于此,两校合并上课,黄士雄在该校借读至初中毕业。 1945年日本投降时,他已考取浙江省立临时联合高级中学 (校址设于青田县南田)。次年春,学校迁回杭州,恢复“浙江省 立杭州中学”的原名,他在该校一直读至毕业。在中学时期,读书勤奋,学习优良,并曾多次参加校中进步同学所发起的反对 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爱国运动。1948年考入浙江省医学院本 科。次年夏,杭州解放,暑期参加浙江省青年团工委举办的浙 江省青年干部学校(谭启龙为校长,乔石为干事)学习,初次受 到共产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教育,并加入了青年团。1950年 是我国解放初期经济最困难的一年,许多同学面临失学的威 胁,学校开展工读自助,他担任医学院工读会总干事,为近百 名同学继续读书而操心,终因劳累过度,患结核病大咯血而住 院。在医学院学习期间,他始终追求进步,积极工作,努力学 习,备受同学和师长的好评。
黄士雄是建国初期培养出来的医学专业人材,是安徽省 食品卫生事业的主要创建人之一,也是全国有影响的食品卫 生医师。他在近四十年中,为预防医学事业的发展和维护人民 的身体健康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安徽是一个比较贫困和落 后的省份,建国初期,百业待兴。黄士雄一出校门,即立志做一 名预防医学事业的开拓者。最初他在省卫生防疫大队负责全 队百余人的业务技术指导,深入农村,或去工厂、工地、矿山工 作,无不卓有成效。同时在实践中培养了最早的一支专业队 伍,使他们分批派合肥、徽州、淮北等地、市,成为筹建各地卫 生防疫站工作中的骨干。初创时期的食品卫生工作,缺少人员,缺少技术,缺少法规和卫生标准,他便带着问题向有经验 的同志请教,收集资料,然后以理论联系实际,起草第一个省 级地方食品卫生法规——《安徽省食品卫生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个省级食物中毒调查报告办法、第一个省内食品卫生标 准,使安徽省的食品卫生管理有了初步的工作规范。早在七十 年代,他就参加我国制订食品卫生标准的调查研究,如对赤霉病的麦毒性、食品农药残留量、调味品和茶叶等的卫生标准的 制订都做了很多工作。他还多次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 生法》草案稿的讨论和修改。当这项法律在八十年代颁布后, 他不仅自己努力学习,同时还积极地向领导、群众和食品生产 经营者宣传、呼吁,以争取他们的重视和支持。在黄士雄的倡 导和主持下,曾多次举办培训,以扩大食卫队伍。对于食品卫 生法的贯彻实施,他还提出许多措施,以完备执行程序,因此, 全省的食品卫生监督机构得以逐步健全和充实,食品卫生状 况大为改观。为表彰他对食品卫生事业的贡献,国家卫生部等 十个部委联合授予全国贯彻执行食品卫生法先进个人的称 号。
食源性疾病防治是预防医学领域中复杂而艰难的课题。 黄士雄做为食品卫生医师自感责任重大,在这个领域中做了 许多工作。六十年代初,我国长江流域广大植棉区发生一种原 因不明的怪病,患病人数多,病情凶险,病死率高,各省都组织 力量进行防治和病因研究。当时有的专家提出病因是棉区有 机录农药多途径摄入体内引起的慢性录中毒,因而仿日本“水 俣病”称之为“湖口病”。此病广泛流行,但防治效果不佳,病死 率居高不下。安徽省对此病的调查和防治工作在黄士雄的主 持下,发现此病与农药并不相关,而是食用粗制棉籽油所致。 在流行病学调查中也证明不食用棉籽油者不发病。一个人每 年从食用的粗棉籽油中摄取游离棉酚3—9克以上,就足以引 发此病,而停止食用粗棉籽油,患病率即下降,以至不再发生。 同时他在设点收治中打破常规,采用大剂量补钾治疗,疗效明 显,病死率下降。1965年,卫生部在江西庐山召开该病学术讨 论会,安徽省的这一新发现得到有的专家的赞同和支持,同时也有人坚持农药中毒,反对粗棉籽油病因论。在以后的二十多 年里,全国各病区的实践证明,安徽省的粗棉籽油病因论完全 正确。后来还把游离棉酚应用于计划生育研究,在全国产生了 巨大的影响。安徽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中断了对该病的研究,至 七十年代曾有人研究,肯定粗棉籽油为该病的病因,因而获得 国家发明二等奖和卫生部科技成果甲等奖。但黄士雄对此病 病因的最初发现和防治成果却不可泯灭。
在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初,食物中毒和肠原性青紫病曾 成为我国多发症,黄士雄为探究病因,每接报告必亲Il缶现场调 查和防治。合肥市一大型机关食堂曾发生千余人食物中毒,当 时曾有人怀疑为政治性的放毒事件。黄士雄本着实事求是的 精神,在现场坚持两天一夜的调查研究,终于查清是凉菜拼盘 受变形杆菌污染所引起的细菌性食物中毒。六十年代淮北农 村多次发生有机录农药食物中毒,甚至有的全家死亡。黄士雄 多次深入现场,跟踪污染药粮去向,收集粮、尿标本,动员死者 家属同意将尸体解剖化验,终于查出病因,被除了迷信,取得 防治效果。在肠原性青紫病的病因研究中,黄士雄发现吃蔬菜 过多和饮水含硝酸盐、亚硝酸盐过高所致。于是,黄士雄根据病因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取得了良好的防治效果。七十年代 我国真菌毒素研究起步不久,黄士雄发现安徽长江沿岸麦类 赤霉病流行,人畜中毒时有发生。於是崔失人纪竟雄的支持和 合作下,借用实验室,亲自购买藕饲养动物,开展霉病麦的分 离、鉴定、毒素动物实验、致突变试验、中毒病人的流行病学调 查和病麦分离方法等的实验,为制定国家卫生标准提供了科 学数据,因而获得安徽省重大科学技术成果奖。
营养是人类生命的物质基础,黄士雄对营养研究历来倍加重视。早在五十年代,他就到农村,32矿、学校进行各类人群 的营养调查和改善膳食的指导。六十年代初,我国经济困难, 食物供应紧张,城乡出现大批营养性浮肿病人。当时研究这类 问题因带有政治观点,所以组织省公安、卫生部门人员进行调 查研究。黄士雄本着人民医师的职责,坚持实事求是,不怕压 力,不讲谎话,以科学数据证明膳食啦热量、蛋白质不足是引 起浮肿病的原因,于是针对病因。提出膳食中增加黄豆和其他 改善措施。伺时,黄士雄多次深入农村防治浮肿病,研究代食 品的食用方法,预防食物中有毒植物的中毒,对当时减少疾病 和廷缓病情恶化起了积极作用。1959年,在第_次金国营养 调查申,他深入调查点,指导调查工作,促进了调查任务的完 成。1982年第二次全国营养调查,安徽省在黄士雄的主持下, 克服人员、经费不足的困难,、如期完成任务。八十年代人民生 活改善,营养状况随之有所好转,,黄士雄又主持省内调查食物 消费结构课题的研究,并多次出席全国和国际食物和营养结 梅的学术会议。安徽省的营养设想研究工作在黄士雄的主持 下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科技进步奖、卫生部科技进步一 等奖和安徽省科技进步三等奖。黄士雄本人也获得安徽省重 大科技成果奖。
黄士雄在大学中就选读卫生系,立志献身于预防医学事 业。走上工作岗位后冁数十年,凡是有利于人民身体健康的预 防医学任务,无不乐于承担溉论从事传染病防治、血防工作、 职业病和工矿劳动卫生或环境卫生的“两管五改”工作,黄士 雄都能完满地完成任务,同时也使他自己在实践中取得丰富 的经验,打下了预防医学的坚实基础。例如五十年代的白喉流 行期间,黄士雄奉命率防治组,在病人多、药品少、特效抗毒血 清缺乏豹情况下,拜老中医为师,使用土牛膝和养阴清肺汤等 中翠药治疗,挽救了许多病人。又如在麻疹流行期间,黄士雄 又立即转向中草药防治麻疹的试验。1956年因防治传染病有 成绩被评为安徽省卫生先进个人工作者。即使在十年动乱时 期,黄士雄仍不忘自己所负的历史使命,积极工作。如七十年 代在池州工作期间,为改善农村环境卫生,不怕脏,不怕累,吃 住在农民家中,每天巡走几十里路,指导农村环境、饮水、厕 所、猪圈和炉灶等的改造,为贵池县马牙公社等地树立起农村 卫生?两管五改”的先进典型,为召开全省卫生技术推广现场 会议创造了条件。就在下放农村十分艰苦困难的条件下,仍不 失时机地缉鲤煮叩&童粕下生员开展卫生宣传,搞好预防接 种和血吸虫病防治工作,为增进人民身体健康 页献力量。
黄士雄待人诚恳,治学严谨,业务精益求精。对青年人提 出严格要求,给予热情帮助,促使他们顺利成长。在技术上有 求于他,不分内外或认识与否,都无不给予热情帮助,如常为 人解决疑难问题或修改论文。
黄士雄担任几个学会的领导职务,也都尽心力开展工作, 以活跃学术空气:,提高全省的学术水平;同时也很重视科学普 及活动,向社会宣传卫生常识,并撰写科普文章和出版科普书 籍。黄士雄在国内、省内期刊和学术论文集上计发表论文30 多篇,并编有《低血钾症》专辑。主编出版的书籍有《食品卫生 与营养》、《预防医学与初级卫生保健》、《食品卫生与营养必 读》、《农村卫生两管五改常识》及《食品从业人员卫生监测和 管理程序》和世界卫生组织技术报告丛书的翻译审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