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行: | 第44行: | ||
| 化学系 || [[王琎]] [[周洵钧]] [[王承基]] [[戚文彬]] [[金松寿]] [[张若民]] || [[钱钟祥]] || [[周志瑞]](苏州中学) [[徐兆华]](杭州高级中学) [[吕荣山]](宁波中学) [[庄尚瑞]](浙江师范专科学校) | | 化学系 || [[王琎]] [[周洵钧]] [[王承基]] [[戚文彬]] [[金松寿]] [[张若民]] || [[钱钟祥]] || [[周志瑞]](苏州中学) [[徐兆华]](杭州高级中学) [[吕荣山]](宁波中学) [[庄尚瑞]](浙江师范专科学校) | ||
|- | |- | ||
| 生物系 || [[江希明]] [[董聿茂]] [[王曰玮]] [[唐愫]] [[吴长春]] || || | | 生物系 || [[江希明]] [[董聿茂]] [[王曰玮]] [[唐愫]] [[吴长春]] || || 蔡壬侯(嘉兴农校) | ||
|- | |- | ||
| 地理系 || [[严德一]] || || [[袁寿椿]](山东大学) [[冯铁凝]](华东军政大学) | | 地理系 || [[严德一]] || || [[袁寿椿]](山东大学) [[冯铁凝]](华东军政大学) |
2020年5月26日 (二) 22:33的版本
校史简介
杭州大学历史悠久。前身最早是创建于1897年的求是书院和育英书院,1901年起曾几度易名,1914-1927年停办;后来求是书院于1928演变为“国立浙江大学”,育英书院于1914年沿革为私立之江大学。1937年日军占领杭州,抗战期间,浙大举校西迁,在贵州遵义、湄潭等地办学七年,1946年秋回迁杭州。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时,浙江大学部分系科转入兄弟高校和中国科学院,留在杭州的主体部分被分为多所单科性院校,后分别发展为原浙江大学、杭州大学、浙江农业大学和浙江医科大学。
1951年12月,浙江省髙等学校院系调整委员会成立。随即对全省的高等教育展开了大规模的调整。
1952年1月2日,决定以浙江大学文学院与之江大学文理学院为基础,成立浙江师范学院,院址设在之江大学;现有浙江师范专科学校并入浙江师范学院成为专修科。
1952年1月8日浙江师范学院建院筹备委员会成立,省文教厅厅长刘丹兼主任,焦梦晓、陈立、周正为副主任。经过一个月的筹建、并校与搬迁工作,2月5日,浙江师范学院正式成立。3月,中苏友好协会浙江俄文专科学校并入浙江师范学院。
1952年8月起,全国高等学校进一步全面调整。浙江省髙校在师资配备上再作相应调整,浙江大学理学院一部分教师调人浙江师范学院,少数来自浙江大学文学院的教师调离浙江师范学院
支援其他兄弟院校。至此,浙江省的院系调整工作基本结束,浙江师范学院就此诞生,校址设在杭州市六和塔秦望山上。
院系调整期间,从淅江大学、之江大学、浙江师范专科学校、浙江俄文专科学校并入浙江师范学院的系科专业以及教职工、学生、图书设备、房产等情况分别为:
系科专业方面并人浙江师范学院的有:浙江大学文学院的中国文学、外国文学、教育学3个系,研究生(中国文学)1人,本科生127人;之江大学文理学院的中国文学、外国文学、教育学3个系,本科生52人;浙江师范专科学校的历史、地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6个专修科,学生227人;浙江俄文专科学校的俄文专修科,学生30人。
教职工方面,各校并入浙江师范学院的教师有:浙大文学院的专任教授、副教授28人,讲师10人,助教8人;之江大学文理学院专任教授、副教授14人,讲师10人,助教8人;浙江师范专科学校教授、副教授5人,讲师5人(原系师专向浙大聘请,并校后继续由浙江师范学院聘用),助教16人;俄文专科学校讲师2人,助教3人。职工方面,浙大文学院职员1人,工人1人;之江大学职员24人,工人80人(内有技工17人,挑水工10余人);师专职员4人,工人12人;俄专职员1人,工人4人。
1952年6月,成立了浙江师范学院临时院务委员会。12月,刘丹调任浙江大学党委书记。焦梦晓任浙江师范学院党委书记,朱子英为副书记,王相庭、洪涛、王绮、魏佑功为党委委员。同时,经华东局批准,浙江省委任命省文教厅厅长俞仲武兼任浙江师范学院院长,焦梦晓任第一副院长,陈立任第二副院长,朱福炘任教务长,任铭善任副教务长(1954年省委又任命王承绪为副教务长),王相庭任总务长,王绮任院长办公室主任,朱子英任政治处(后改名政治辅导处)主任。
到1952年底,浙江师范学院共有中文、外文、教育、历史、数学、化学、生物7个系和中文、教育、俄文、历史、地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体育、政治11个专修科。
首任系科主任分别是中文系王西彦、外文系方重、教育系王承绪、历史系沈炼之、数学系周正、化学系王承基、生物系江希明、地理专修科严德一、物理专修科朱幅炘、政治专修科洪涛、体育专修科舒鸿。中文、历史、数学、物理、化学生物6个专修科还开办了一年制师资短训班,培养初中教师。全院共有在校生885人。
1953年秋,外文系的英文专业并入华东师范大学。物理专修科扩建为系,首次招收本科生41人。中文系姜亮夫教授和夏承焘教授开始招收古汉语和古典文学研究生共10人。
1954年7月,地理专修科扩建为系,首届招收本科生28人。
1956年秋,学校重设英语专业,招生62人。同年成立函授教育部,设中文、数学2个函授专修科,招收函授生236人。1958年8月,函授部增设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5个专修科,招收函授生2287人。同月,体育专修科经扩建单独成立了杭州体育专科学校,与浙江师范学院脱离。
到1958年与新建的杭州大学合并前,新建的浙江师范学院已发展成为有中文、外语、历史、教育、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9个系和政治教育1个专修科,在校研究生、本科生、专科生、函授生和进修学员等共计5638人(其中研究生5人、本科生3024人、专科生60人、进修班学员26人、函授生2523人)的规模。6年共培养毕业生4000余人。校园规模也有很大发展。1955年
开始在杭州市松木场另辟校址建造新校舍。新校舍从1956年开始动工,到1957年,在短短2年时间内,累计竣工面积达30000多平方米,教学、生活福利用房配套齐全。1957年4月,校部机关、中文、历史系和政治专修科首先迁入新校址。六和塔原址改为分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外语、教育等系暂时在分部,体育专修科仍设在体育场路。图书馆藏书达36万册,已建有实验室37个,教学仪器设备主要部分均已齐备,能按教学计划开出实验课程。
1958年,浙江省筹备建立一所综合性大学,校址设在杭州市文三街。同年暑假开始招生,暂设中文、新闻、数学、物理、化学、生物6个系,9月正式开学。但由于师资不足,又缺少图书、仪器设备,办学面临困境。为了解决这个困难,当年11月浙江省政府决定将新建的杭州大学和浙江师范学院合并,定名为“杭州大学”。
合并后的杭州大学,有了浙江师范学院的师资、设备的基础,共设有中文、历史、外语、新闻、教育、政治、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11个系,14个专业,在校学生有3603人,教职员工866人,其中教师439人,成为一所文理并举的新型综合性大学。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大学停办,后招收工农兵大学生,1977年杭州大学迎来了高考恢复后的第一批大学生。1998年9月由原浙江大学、杭州大学、浙江农业大学和浙江医科大学等四所高校合并组建成立新的浙江大学。
浙江师范学院创立师资
师资来源 | |||
浙江大学 | 之江大学 | 其他 | |
校领导 | 陈立 | 俞仲武(浙江省文教厅) 焦梦晓(华东革命大学) | |
中文系 | 夏承焘 郑奠 孙席珍 陆维钊 王西彦 胡伦清 | 王焕镳 胡士莹 任铭善 蒋礼鸿 盛静霞 | 姜亮夫(云南博物馆) 许钦文(杭州第一中学) |
外语系 | 方重 严群 德梦铁 蒋炳贤 鲍屡平 郑儒鍼 | 佘坤珊 | 赵冕(教育部参事) 郭智石(?) |
历史系 | 李絜非 陈乐素 沈镜如 黎子耀 张崟 叶作舟 | 沈炼之(浙江师专) 谢兆熊(浙江师专) | |
教育系 | 陈立 王承绪 郑晓沧 陈学恂 赵端瑛 | 张文昌 曾钜生 | 陈书(?) 吴向(?) 段铮(?) |
数学系 | 白正国 徐瑞云 毛路真 | 周正 | |
物理系 | 丁绪宝 斯何晚 | 朱福炘(向浙大商借) 田志伟 | |
化学系 | 王琎 周洵钧 王承基 戚文彬 金松寿 张若民 | 钱钟祥 | 周志瑞(苏州中学) 徐兆华(杭州高级中学) 吕荣山(宁波中学) 庄尚瑞(浙江师范专科学校) |
生物系 | 江希明 董聿茂 王曰玮 唐愫 吴长春 | 蔡壬侯(嘉兴农校) | |
地理系 | 严德一 | 袁寿椿(山东大学) 冯铁凝(华东军政大学) | |
政治专修科 | 周子亚 | ||
体育专修科 | 舒鸿 胡士煊 方载震 |
杭大教授
《杭州大学教授志》 199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