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士大学
国立英士大学(1938-1949.8)
简介
浙江省政府为收容不能远赴后方求学的青年入学深造,经省政府1025次会议决定,筹建浙江省立英士大学,筹备工作于1938年11月开始。学校校名,省政府原拟名为“浙江省立战时大学”,教育部不同意,遂令改名为“浙江省立英士大学”。1939年秋开始招生,并于10月26日举行始业式。当时的英大分设在4个地方,校本部借用丽水城内省立处州中学。工学院设在丽水县三岩寺,原省立医专改为省立英大医学院,设在丽水通惠门,农学院设在松阳县的白龙圳,全校有在校学生245人。教职员102人。1940年开设农业专修科,1941年9月开设合作专修科,1941年度在校生增至438人,教职员193人。1942年5月,由于日军侵扰。学校内迁云和、泰顺。1942年12月,国民政府行政院606次会议决议,将浙江省立英士大学改为国立,同时将东南联大的法学院及艺术专修科并入英士大学,将英士大学的工学院划出。改设国立北洋工学院,并于1943年4月起正式改为“国立英士大学”。同年9月21日办理移交手续,参加交接签章的有新任国立英大校长杜佐周,教育部代表路季呐,省政府代表陈宝麟,卸任省立英士大学校务委员会主任委员许绍棣。这时国立英大有在校生561人,教职员157人。
英士大学改为国立以后,在战事未结束前,校址暂设在浙江泰顺县。学校暂设3院8系3个专修科。拟招新生400人,全年经常费定为160万元。1944年2月,受浙江省政府委托,代办行政、财政、会计3个专修科。1945年7月,结束医学院及艺术、合作专修科,国立北洋工学院又并回英大。同年11月迁校于浙江永嘉。1946年3月,奉命以金华为永久校址:同年5月,奉部令增设文理学院。是年起,英大院系调整就绪,代办之行政、财政、会计3专修科不再招新生。抗战胜利复员后的英士大学,已发展成为一所院系专业比较完备,并有相当规模的国立综合性大学。1947年,学校规模增至4个学院15个学系,2个学组、2个专修科,在校学生881人,教员179人,职员89人。1949年5月金华解放后,金华市军管会派军代表董其祥接管英大。6月,建立以师生代表闻诗、卓如两教授为正副主任的校务管理委员会。8月,经杭州市军管会文教部决定,该校停办,并入国立浙江大学,仪器文卷均由浙大接管。
英士大学从1938年开始筹办,到1949年8月31日奉命归并浙大,共计办学11年,毕业本科生598人。英士大学初建时,设工、农、医3个学院。工学院下设机电工程学系、应用化学工程学系、土木工程学系,农学院下设农艺学系、农业经济学系、畜牧兽医学系,医学院下设医学系、药学系。1940年12月为省建设厅代办农业(土特产)专修科。1941职。年2月代办合作专修科。1943年院系调整后.设有法学院、农学院、医学院,下设政治学系、经济学系,法律学系,农艺学系、农业经济学系、畜牧兽医学系,医学系、药学系;还有艺术专修科和合作专修科。‘1946年,奉国民政府教育部令,划出医学院,一部分并入江西中正医学院,另一部分恢复浙江医药专科学校;增设文理学院,因受校舍等条件限制,只有中国文学系、历史学系、数学系、物理学系招收学生。1948年下半年,学校有文理学院,下设中国文学、历史学、物理学、数学4系;工学院,下设土木工程学、化学工程学、机械工程学、电机工程学4系;农学院,下设农艺学、畜牧兽医学、农业经济学、森林学4系;法学院,下设法律学、政治学、经济学3系。还有行政、法学2个学组。修业年限,本科除医学为6年制外,其余为4年,专修科2—3年。
英士大学的组织领导,省立时期的校领导采用校务委员会制。1938年11月,浙江省政府聘谷正纲、阮毅成、黄祖培、许绍棣、任廷飚、许蟠云、李立民、王振汉、王佶、赵曾钰、黄祝民、奠定森、陈仲民13人为筹备委员,许蟠云兼主任委员,黄祖培、赵曾钰、奠定森为常务委员。后经省政府批准,增聘王兆麟、张景欧、张功焕、薛济明、张惠政等5名专家为筹备委员。1939年6月,省政府改聘谷正纲、阮毅成、黄祖培、许绍棣、任廷飚、赵曾钰、莫定森、王佶、黄祝民9人为校务委员会委员,许绍棣为主任委员。1943年4月,改国立英大后,领导体制改校务委员会制为校长制。历任校长遴选如下:1943年4月,国民政府教育部原派吴南轩担任首任国立英大校长。但他坚辞不就,并未到职。同年5月,委派杜佐周主持英大校务,惨淡经营两年多,校务进展,颇见成效。1946年初,杜因处置学潮开除学生5人,并令解散学生自治会,因而受到学生反对,登电指责杜佐周贪污舞弊。在学生弹劾的情况下,杜佐周于1946年5月辞行政院令何炳松继任校长,何于7月25日因病逝世;教育部令工学院院长周尚代理校务至10月,派杨公达为校长;不久,杨因气喘病未愈请辞。杨公达辞职后,国民政府明令汤吉禾代理英大校长。1947年8月5日行政院会议通过,汤吉禾为国立英士大学校长。他提出发展英大的三个原则:第一录取新生以成绩为标准,考生与录取新生的比例,在8:l,10:l以上。请教授也是这样,有的功课请不到适当的人,宁愿暂时空着,等请到了人再开。第二是今后不再增设院系,而求现有院系之充实,再择办得有成就的院系,增设研究所。第三是一切都择要办理,如政治系的教学,着重在普通行政方面,经济系着重在财务行政。使学生学习与实践相配合。
汤吉禾主长英大期间,学校聘到一批知名教授,学校事业规模也有较大发展,校舍设备得到充实,办学条件得到改善。1949年4月,汤吉禾因学潮离任,新任校长邓传楷于4月18日到校视事。邓传楷主长英大,时值浙江解放前夕,不久就离去。解放初,英大领导体制改变,7月30日移交时,已由代理校长葛定华和校务委员会主席徐东藩办理,接收人为校务管理委员会主任委员闻诗,副主任委员卓如,军代表刘宗卓。
学校行政组织,设校长室、教务处、训导处、总务处和会计室、统计室。校长室设秘书卜3人,教务处设注册、出版两组及图书馆;训导处设生活管理、体育卫生、课外活动三组;总务处设文书、事务、出纳三组;统计室设佐理员一人;会计室人员由教育部直接委派,其余各处、组、室人员均由校长聘任。按《国立英士大学教职员聘任待遇规程》规定,教职员由校长署名聘约,职员自主任以上由大学致送聘书。
学校教职员要求都能独当一面,任职尽责,据1945年6月英大教职员名册统计,教员90人中,教授39人,副教授26人,讲师20人,而助教只有5人,仅占教员总数的5.55%。杜佐周在还未到英大就职前,就着手设法多方礼聘教授。先后共聘教授133人次,所聘教授、副教授一直是英大教授队伍的基础力量。汤吉禾聘任教师与杜佐周一样,坚持精悍原则,以教授为主,辅以少量副教授,讲师和助教都是个别的,呈倒三角形的职称结构。汤吉禾任内礼聘的教授达150多人次,其中曹惠群为我国当时化学权威,金问珠为土木工程权威,陆志鸿为国内冶金材料唯一权威,彭九生为著名机械学家。由于聘请教员注意做到少而精,因此,教授担任的课时就比较多,-般每个教授开课3.4门,每周任课lO—12节左右。例如潘天寿教授,每周任教国画、中国绘画史、书法、女生体育等4门课共17节教学任务。合作专修科张包增元副教授,每周要教合作运动史、合作概论、农村社会学3门课共10节。
英大开设课程采用学分制,分必修和选修两类。开设课程的主要特点有三:(一)各系组开设课程门类较多,培养学生知识面广。如法学院政治系4年共开课程34f-i。(二)重视外语和体育,例如法学院政治系连续4年,均设外语课,要学习英、日、法三国外文。别的系科学生一般也要学习两种外国语。体育课则要求每生修习4年,从新生到毕业班都开体育课,但不计学分。(三)重视应用学科,这类学科占的比重大,特别是专修科,这类学科占的比重更大。
除课堂教学外,英大还自1947年度第一学期起设置特约讲座,先后聘任何义均、赵兰坪、褚一飞、葛受元、耿淡如、张汇文、胡次威、阮毅成、周承绪、郑肇经、谭葆泰、秉志、朱一成、张继正、曹惠群、程演生、姚琢之、曹柏年、1顾颉刚、陈石孚、祝汝佐、汤蕙孙、吴文晖、赵连芳、赵武、陈仲明、沈百先、朱木美等社会各界知名人士为英大特约教授。有的后来还受聘为英大专任教授,如曹惠群、张继正等。当时开展的特约讲座主要有:工学院郑肇经讲《中国水利问题》,谭葆泰讲《黄河治本之研究》,姚琢之讲《水工试验述要》。法学院请胡次威讲《地理行政问题》,周承绪讲《国际汇兑》,何义均讲《美英法讲座》,赵兰坪讲《中国经济问题》岛农学院请秉志讲《生命之世界》、《进化之正轨》,陈仲明讲《中国合作经济问题》,赵连芳讲《农业建设》。
曹惠群教授专程赴英大特约讲座一周,主讲《“五洋”工业与化学》,针对“为什么要为后代着想”和“怎样为后代着想”这个专题,提出:第一要物尽其用;第二要人尽其才;第三要不断研究;第四要使社会科学化;第五要有远大的眼光。同时,他还专门讲了《原子核能问题》。秉志也向全校讲了《理想之大学教育》专题,他提出四条标准,第一个条件是要课程和人才尽量的完备;其次是研究学术要完全自由;第三要有机会均等;第四要有浓厚的学术空气。上述讲座,内容翔实,富有新意。此外,英大为引起社会人士对学术文化问题的兴趣,每逢星期天,由各学会敦请校内外学者名流作专题讲演,从不间断。
学校的学术团体是组织本专业师生进行学术研究和学术交流,活跃学术空气的组织,英大各系都普遍建立专业学会。各个学会都制订《会章》,确定以探讨学术,启发思想,联络感情为宗旨。凡肄业于本校本系之同学皆为当然会员,凡有志于本学科专业学术研究之系外同学,经本学会会员介绍、干事会通过,亦可为本会会员。干事会聘请为本会指导员的为特别会员。干事会一般由7人组成。常务干事为主席,对内主持学会工作,对外代表本学会,下设文书、学术、会计、庶务、康乐、调查六股,干事任期一学期,连选得连任,但不得超过三学期。各学会的会员名单、选举产生的于事会成员,以及《会章》均须呈报训导处审阅,经训导长批准备案。学会活动方式,主要有四:一是每学期召开一次会员大会,总结以往工作及研究今后工作,选举下一届干事会成员;二是组织经常性的专题学术报告。如英大经济学会于民国37年4月初举行“中国经济何处去”的专题论文报告比赛等。三是进行社会调查。如英大农经系,为求理论与实践之配合,举办“农村调查”,到金华双溪多湖乡各村调查。60多名同学报告参加,农经系教师同往指导。畜牧兽医学会闻讯金华城郊一带猪丹毒流行即组织出诊.并将本系细菌研究室扩大,由本会会员集资制造牛痘苗。四是出版会刊。如英大土木工程学会出版会刊(英大土木》,等等。英大古籍研究社是成立较早的一个学术团体,它以研读中国古代典籍,探讨前贤学说,增进德业修养,学习研究方法为宗旨,于1944年2月成立,杜佐周校长为社长,查猛济教授为副社长,吴藻江为总干事,并在浙江《正报》出版《稽古》月刊一种,发表社员研究报告。查宽之先生在创刊号上发表《稽古今话》,作为代发刊词,吴藻江发表《为发起组织古籍研究社启》,以及《英大古籍研究社社章》等文。此外,还有戏剧研究社,以研究戏剧、联络感情、调剂课余生活、加强抗战宣传力量为宗旨。’英大的办学经费,在省立期间,由省拨款,每年经常费为120万元,每月10万元。改国立后,由教育部拨款,每年经常费160万元,每月13万元。此外,由部发给特别学术研究费,教授500元,副教授以下稍为减少。但在物价飞涨下的各项开支,实在不敷应用。英大的校舍设备,一直比较简陋。英大文理学院有临时院舍l所,图书4万余册,外文杂志70余种,中文杂志200余种。农学院复员后借金华中学初中部宿舍经修理后应用。农艺系有化学、植物、土肥、麦作、标本等实验室6个,仪器5000余种。畜牧兽医系有牧场1个,实验室2个,仪器500余种.工学院有电工、电讯、热工实验室和机械实习工场。农经系有2个研究室,此外,农学院后来还增设林场、气象观测所及研究室lO余处。工学院复员后,暂借浙江高等法院附属之第五监狱废屋加以装修,此外,还有全院实验场所,物理、普通化学、化学分析实验室、天平室、测仪室、机工电工实验室、电讯实验室、机械制造工场、水工实验室和发电所等。化工系设备,汤校长认为是东南第一,除各种试验室齐备外,每年同学可领得实验器具全套。课余无限制开放,供同学试验。高年级的同学每人还有一个试验室j机电系电机部分有5个实验室和可供全校近千盏电灯之用的发电厂l所。土木系拥有工场l处,力学、测量、材料等实验室,仪器数百种。法学院前身是东南联大,设备与普通大学法科一样,有不少法科典籍、研究资料和特别讲座,还有经济调查所、假法庭(类似后来的“模拟法庭”)一类应有设备。
省立英大时期有中文图书2529种,8455册;外文图书527种887册。改国立后1946年增购中文图书9409册,外文图书98册,学校总计中西文藏书20950册,此外教育部配发接收敌伪图书29000余册(杂志3000余册),增订中文杂志200种,外文杂志50种。1947年lO月,学校自购图书1150册,教育部配发33000余册。此外,还有行政院新闻局,吉林、台湾省政府,交通部公路局,苏联大使馆,薛岳、宋希尚、孙为慧等赠送图书69册。1948年中外文图书增加8000册。据当年5月统计,学校共有图书62900册。在教育部配发的图书中,有《大清历朝实录》珍本一部,这部线装书是从国立沈阳博物院筹备委员会寄来藏英大图书馆,计122函,每函lO册,共4800余卷,此外,还有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四部丛书》1部、《四库全书》珍本1部,各约1000余册,以及明朝版本及抄本书若干种,皆稀世之珍品。
国立英大的学生组织有国立英大学生自治会和国立英大同学会。学生自治会学校及各系都建立。它除了诸如学习、宣传、文体活动外,还具有较强的参政意识,对学校重大问题与学生利益相关的问题,都开会研究,并有所动作。国立英大同学会始建于1944年初,筹备会第一次会议决议聘请许绍棣、杜佐周担任同学会指导员,推选9人组成母校毕业同学纪念册编辑委员会,分工调查工作的同学会筹备委员担任主任委员;修正通过《国立英士大学同学会章程》(草案)。《章程》确定凡英大各院科系毕业或肄业的同学,经申请登记后,均为本会会员。会址设于国立英大母校,同学会以联络感情、砥励学行为宗旨。其任务有五条:一是关于学术研究之倡导推进事项;二是关于本国工程、农业、医药、法政、经济、合作、艺术等方面之调查研究事项;三是关于会员问福利事业之互助合作推行事项;四是关于各机关团体之咨询或委托调查研究事项;五是关于其他合于本会宗旨之事项,并确定本会得就有关各项研究所得拟具意见,建议学校及中央或地方行政总署。,。英大办学11年,一直处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年代,全国各地进步师生的民主运动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波澜壮阔,汹涌澎湃,英大也不例外。
据1946年7月,《国民党浙江省下级党部组织状况一览》所载,国民党在英大建立省直属区党部,英大训导长葛绥成任常务委员,党员56人,组成4个区分部。行政专修科国民党员23人,则组成自直属区分部,由吴国昌担任区分部书记。此外,还在英大建立三青团区队,另外还有中统、军统和“训导”等几股力量控制英大的学生运动。然而英大进步师生,在中共地下党领导下,积极投入爱国民主运动,1948年春,在中共上海局杭州市工委委员钟沛璋领导下,英大中共地下党支部成立,吴仲沂任支部书记。同年2、3月间,在英大建立党的外围组织——新民主主义青年社,先后发展社员四五十人。这个群众性的外围组织,吸引和团结了大批进步学生,在农学院和工学院建立,以后在各个学院都设立分社。“新青社”在党支部领导下,对校内民主运动、配合解放战争和带头参军等方面,都起骨干和先锋作用。1947年1月初,英大学生闻悉美军强奸北大1名女学生事件,学生自治会发表抗议宣言,决定罢课3天,并于1月6日,法、农学院学生500余人上街游行,散发传单、张贴标语,高呼口号。这是英大学生在金华的第一次公开反美反蒋运动。同年4月。成立以民主学社宋无畏为首的迁校委员会,五月初正式提出要求迁校,撤换校长和恢复医学院的口号,发动同学600余人于5月7日在金华登车晋京请愿。在南京四牌楼和京、沪、苏、杭等地大专学生6000多人汇合,举行震动全国的“五·二o”联合大游行。并向国民参政会递交了“请愿书”。1948秋,国民政府宣布“改革币制”,发行金圆券,导致通货膨胀,民不聊生。自治会曾向政府请求配售平价米,英大全体教职员签请校长转呈教育部自本月起,配购本校教职工日用物品及按照第一级生活指数发薪。4月,英大教授为改善生活,向校方提七项要求交汤校长,8月决定总请假5天,并派阎掖华、许德瑗二教授晋京请愿,要求改善生活。英大学生为声援教授总请假,要求改善生活运动,于21日发表宣言,并拟号召“节约敬师”,实行二粥一饭,以助教师釜爨之需。同年12月下旬,根据上级党组织关于护校迎解放的指示开展活动。学校地下党组织决定利用国民党的“应变”口号,由农学院学生自治会主席戴昌漠公开发起召开全校“应变会议”,要求以学院为单位成立应变委员会,统一贮购粮食蔬菜,组织院舍安全保护工作,保护师生人身安全,保护学校一切财产和文件档案的完整,并尽量动员同学寒假留校。1949年3月,校自治会和理事会召开联席会议,决定即日起复课,号召全体同学团结一致,坚持参加护校斗争。随后,又召开全校师生员工代表会,选举产生以徐东藩教授为首的校务维持委员会,行使行政领导权力,保证了护校迎解放工作的胜利进行。英大师生,在负责金华巡逻保卫,维持社会治安,配合解放军顺利解放和接管金华等作出了贡献。
校风、校规、校刊、校歌
1943年10月1日,国立英大首次开学典礼,校长杜佐周提倡在校学生首先必须品学兼重、文武合一,心手并用,以求实学;其次,学生除研究科学外,并须研究古籍,研究先哲学说,注意做人的道理,养成有礼貌、守纪律、整齐清洁、勤劳朴素的美德;第三,应该养成大、刚、中、正的精神。养成浩然之气谓之大;见义勇为谓之刚;允执其中谓之中;不偏不颇谓之正。诸位同学互相策勉,造成良好的校风,立志在全国大学中辟一新境界。。1947年,汤吉禾主长英大后,亦重视校风之继承和发扬。告诫新跨入大学之门的学生要具有“哲学家的眼光,科学家的态度,运动家的风度,宗教家的热忱。”他要求学生切记两句格言:“真理寓于平常,成功绝无侥幸。”他极力主张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不能好高鹜远,只有勤学苦练,才能学有所得。英大最后一位校长邓传楷,提出要“培植优良学风,本校是国立大学,应当具有一种国立大学的风度与气魄,今后全体师生应当共同策勉,共同学习,与地方上各方面的感情,保持得很好。”他要求学生“养成尊师重道的精神”。
一英大对此非常重视。学校的规章,早在省立英大期间,就订有《浙江省立英士大学组织大纲》、《导师指导原则》5项、《学生自治会常务干事会议暂行办法》11项和《学生论文比赛办法》12项、《合作专修科合作农场章程》9章34项等多种法规。改名国立英大后,以总务长、校长室秘书、医学院院长等11人组成国立英大法规起草委员会,由教授兼法学院院长孙怀仁主持这一工作。他于1944年4月至6月连续召开8次法规起草委员会,讨论制订各项法规。1947年又先后拟订《国立英大和金华电器公司合作发电所实施细则》,《购置物品程序及其付款办法》,《因公出差办法》,《学生寝室规则》等等。
英大校刊,早在省立英大时期就已创办。到1941年12月20日,已出版8期。改国立后,在永嘉办学时亦曾编印校刊,迁校金华后一度停办。1947年8月10日起恢复4开旬刊,由教务处出版组编印。校刊栏目包括法令辑要、校长布告、学校要闻、处院动态、各种章则、重要会议录、学生生活、校友通讯、公函选录等。汤吉禾任内共出刊46期,内容比较丰富,有处室组院系领导人员、教授、特约教授介绍,特约讲座的专题报告,招生简章,准开课程,任课教师,作息时间,各院系学会学术活动,学年度的教职员和学生人数统计,校庆活动,教师晋升,新购图书、仪器、设备等。
国立英士大学校歌由杜佐周作词,程懋筠谱曲,歌词内容为:“音徽不远,迹象犹新,步亦步,趋亦趋;后起踪前程,作业於斯,游息於斯;奇共赏,异共析,学海味津津,聚东南之才智;亲其师,乐其友,英士、英士,珍惜此嘉名;菜根有余甘,敝絮有余温,困而学之,毋负吾先民”。
教师
校友
陈清如,矿物加工学科专家,1946年-1948年在国立英士大学就读
刘大钧,中国工程院院士,作物遗传育种学家,1946年考上国立英士大学
王元,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48年考入国立英士大学,1949年,随英士大学转入浙江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