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祖嘉(1916-2015)
盛祖嘉,1916年5月20日出生在浙江省嘉兴市,1940年毕业于浙江大学生物系,获理学学士学位,留校任教。1946年赴美国留学,1950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51年回国在浙江大学生物系任副教授。1952年院系调整后,先后任复旦大生物系副教授、教授、遗传学研究所副所长、生物系副主任、复旦大学遗传学开放实验室主任。盛祖嘉先生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届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生物学部首届主任,中国遗传学会理事以及中国遗传学会《遗传学报》和《遗传》第三、四届主编。著有《微生物遗传学》和《分子遗传学》等多部著作,并主要负责了《大百科全书——遗传学分册》的编辑工作。2015年4月28日,盛祖嘉先生因病在上海去世,享年99岁。
  
1 求学和经历
  盛祖嘉先生毕生致力于中国遗传学教学和微生物遗传学研究事业的建设和发展,学识渊博,具有坚忍不拔的敬业奉献和创新精神,成绩斐然,贡献卓著,在业界享有极高的学术威望。盛祖嘉先生在1937年考入浙江大学生物系,适逢抗日战争爆发,随浙江大学进行“文军长征”,从杭州出发,经浙江建德、江西吉安、泰和、广西宜山,最后定居在贵州湄潭。在听了谈家桢先生的遗传学课后,立志以遗传学为终身事业。1940年以优异成绩完成本科学习后,成为谈家桢教授的助教,在谈先生的指导下进行果蝇遗传学研究,并有机会遍读了谈先生的藏书如摩尔根的《基因论》、杜布赞斯基的《遗传学和物种起源》、哥尔舒密特的《生理遗传学》等。1946年经谈先生推荐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留学,师从杜布赞斯基教授,进行脉孢菌遗传学研究,获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在复旦大学生物系任教,讲授微生物遗传学课程,进行微生物遗传学研究,是我国微生物遗传学的主要奠基人之一。

2 潜心教学、著书立说
  1951~1965年,盛祖嘉先生主要与其夫人沈仁权教授一起沉浸于教学和著书立说。在国内、国外并无同类书籍可供参考的情况下,盛先生自行广泛收集资料,别出心裁,自立体系,根据自己10多年的教学经验,于1962年完成了《微生物遗传学基础》的创作,并于1982年在该书基础上改写成《微生物遗传学》一书,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微生物遗传学》于1987年修订再版,获国家教委教材一等奖,并作为教材在全国l0个院校使用。2007 年又经修改并扩充为第三版。第三版以原有的内容作为上篇,重在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以新增的4章作为下篇,重在扩大视野,启发思考,为我国开展分子遗传学和遗传工程研究打下了基础。盛先生还与沈仁权教授合作编写了《分子遗传学》一书,2011年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

3 独树一帜的科学研究
  在微生物遗传学研究方面,盛祖嘉先生一贯自选课题,不刻意追随高额资助的项目。改革开放以后主要进行了大肠杆菌染色体DNA复制机制和嗜热细菌方面的研究。在嗜热细菌研究方面,基于前人发现嗜热脂肪芽孢杆菌的有关葡萄糖分解代谢中的几种酶在低温培养时都不耐热,而在高温培养时都耐热这一现象,专门对其中的磷酸葡萄糖异构酶基因进行了研究。克隆了磷酸葡萄糖异构酶的两个同功酶基因,并在离体互补测定实验的基础上,提出受温度调控基因表达的假设。之后又通过克隆另一嗜热细菌的某一基因作为报道基因而验证了这一假设,而且发现了包括这一基因在内的3个基因的葡萄糖分解代谢操纵子。作为极端环境微生物的典型事例,这一内容已被写入《微生物遗传学》第三版中。盛先生指导学生克隆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复旦耐热DNA聚合酶基因,并为中国的PCR 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推广作出了重要贡献。

4 为中国遗传学事业的建设与发展无私奉献
4.1 百家争鸣
  由于受到前苏联米丘林学派的影响,新中国成立初期摩尔根遗传学的教学基本上停顿了。1956年党中央提出了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在这种气氛中召开了青岛遗传学座谈会。虽然在会上摩尔根学派已经脱去了“反动”的帽子,但由于米邱林学派的所谓学术观点用所谓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代替科学研究或强加于自然科学,其影响已渗透到生命科学的各个领域。因此,会上调和派论调仍然不少。盛祖嘉先生在会上多次发言,观点鲜明、据理力争,力主“不必为调和而调和”,是该次会议发言次数最多的几个人之一。其后盛先生在座谈会上、在文章中、在课堂上,尽可能地力求消除米丘林学说的影响,坚持和捍卫了摩尔根遗传学在中国的发展,当时受盛先生影响而改变学术观点者不乏其人。
4.2 主编《大百科全书——遗传学分册》
  盛祖嘉先生协助谈先生作为《大百科全书——遗传学分册》的执行主编。大百科全书是一项由许多人共同完成的工作,所以重在组织、协调和组稿、审稿。盛先生在执行遗传学分册的主编工作中,与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的同志进行了令人难忘的愉快合作。大百科全书并非专著,条目释文不求过于艰深和“及时”,相反地要求比较全面而求“稳定”。由于被邀请执笔者大多是某一方面的专家,所以有时释文难免不够全面。例如由某一植物遗传学家所写的“不亲和性”这一条目的释文只涉及到高等植物的杂交不亲和性而忽略了真菌中的相应现象,于是盛先生就请他修改。盛先生对许多条目的释文提出了修改意见,极尽主编的职责。
4.3 任《遗传学报》和《遗传》主编
  盛祖嘉先生在担任《遗传学报》和《遗传》主编之前就已获悉美国学者 H. Hamer 和孔宪铎教授在对我国的遗传学及相关学科的杂志进行了调研,并认为当时我国学报上的论文中有相当大的一部分并无实质性的创新之处,而只是按已发表的论文作一些实验技术上的改进,或换一种生物材料进行重复性的工作,其实无非用以说明同一原理。
  1988~1995 年,盛祖嘉先生在担任《遗传学报》和《遗传》主编期间,对投寄《遗传学报》的研究论文特别注重实质上的创新之处。为了提高《遗传学报》的学术水平,盛祖嘉先生对每一篇送审后准备发表的稿件反复推敲。有时在对某一论文因自己限于知识面之不足而无法判断时,常常向同事或者自己早年的学生请教,请他(她)们对论文作一恰如其分的评价,尽量做到既对投稿人公平,又有利于提高期刊的学术水平,为中国遗传学期刊出版事业的建设与发展呕心沥血、无私奉献。
4.4 推崇 “三公”、创新和宽容的科学基金文化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是我国负责资助基础研究及应用基础研究的机构。1986~1991年期间,盛祖嘉先生担任了生命科学部的首届主任。5年中盛祖嘉先生曾为《中国科学基金》杂志写了5篇文章,平均每年1篇,并在 2005 年纪念基金委成立 20 周年时写了“科学基金文化”一文,把我国科学基金文化归纳为“三公”(公正、公开、公平)、创新和宽容。
盛先生具有光明磊落、刚正不阿、虚怀若谷,淡泊名利、为人谦和的人格魅力,从事遗传学执教60余载,言传身教,辛勤育人、勤恳踏实、严谨治学、廉洁正派、严以律己;稳健坦诚、无私奉献;为我国的遗传学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