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编辑摘要
无编辑摘要 |
无编辑摘要 |
||
第4行: | 第4行: | ||
|} | |} | ||
邵象华(1913~) | 邵象华(1913~) | ||
<br> | <br>邵象华,冶金学家、冶金工程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他设计并主持建设了我国第一座新型平炉。新中国成立初期,为鞍钢恢复生产和建立技术管理体制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先后开发了超低碳不锈钢、含稀土和铌的钢种及新型合金的生产工艺,创立了从废钢渣和铁水中提取铌的独特工艺,开发了用氧气转炉冶炼中碳铁合金、转炉炼钢底吹煤氧等项重大工艺,并开展了有关的应用基础研究,为我国钢铁科技进步和钢铁生产建设咨询作出重要贡献。 | ||
<br> | <br> | ||
<br> 邵象华,1913年2月出生于浙江省杭州市的一个中学教师家庭。其父为养家及提供子女教育费用,常在几个学校兼课。父亲的勤勉和严格作风对他的成长有着重要影响。邵象华从小因学业成绩优异,在读小学和中学时多次跳级,因而大学毕业时年仅19岁。1932年他从浙江大学化工系毕业后到上海交通大学任助教。1934年他考取第二届中英庚子赔款公费留学,同年入英国 邵象华伦敦大学帝国理工学院学习冶金,1936年获伦敦大学一级荣誉冶金学士,后攻读硕士学位,在导师卡本特爵士指导下,从事钢表面渗氮硬化机理的研究,1937年获冶金硕士学位,并同时荣获马瑟科学奖金,先后被授与英国皇家矿学院会员学衔和帝国理工学院奖状。他的导师士学位,但此时他受资源委员会翁文灏召见,动员他回国参加中央钢铁厂的建设。素有工业救国思想的邵象华认为这是报效祖国的好机会,当即接受了这一邀请。他奉命考察了西欧几个国家的钢铁工业之后,按计划到德国克虏伯钢铁公司炼钢厂及研究所实习与进修。因日本侵略者入侵,1938年资源委员会宣布中央钢铁厂缓办,他被暂时分配到该会的中央机器厂负责建立理化实验室和耐火材料车间。1939年夏,他应聘到正在筹建矿冶系的武汉大学(校址在四川乐山)任冶金教授。1941年,资源委员会将邵调回,派他到电化冶炼厂等建钢厂并任厂长。 | <br> 邵象华,1913年2月出生于浙江省杭州市的一个中学教师家庭。其父为养家及提供子女教育费用,常在几个学校兼课。父亲的勤勉和严格作风对他的成长有着重要影响。邵象华从小因学业成绩优异,在读小学和中学时多次跳级,因而大学毕业时年仅19岁。1932年他从浙江大学化工系毕业后到上海交通大学任助教。1934年他考取第二届中英庚子赔款公费留学,同年入英国 邵象华伦敦大学帝国理工学院学习冶金,1936年获伦敦大学一级荣誉冶金学士,后攻读硕士学位,在导师卡本特爵士指导下,从事钢表面渗氮硬化机理的研究,1937年获冶金硕士学位,并同时荣获马瑟科学奖金,先后被授与英国皇家矿学院会员学衔和帝国理工学院奖状。他的导师士学位,但此时他受资源委员会翁文灏召见,动员他回国参加中央钢铁厂的建设。素有工业救国思想的邵象华认为这是报效祖国的好机会,当即接受了这一邀请。他奉命考察了西欧几个国家的钢铁工业之后,按计划到德国克虏伯钢铁公司炼钢厂及研究所实习与进修。因日本侵略者入侵,1938年资源委员会宣布中央钢铁厂缓办,他被暂时分配到该会的中央机器厂负责建立理化实验室和耐火材料车间。1939年夏,他应聘到正在筹建矿冶系的武汉大学(校址在四川乐山)任冶金教授。1941年,资源委员会将邵调回,派他到电化冶炼厂等建钢厂并任厂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