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战地服务团
战地服务团的活动,在宜山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的一次活动是1940年1月浙大战地服务团到广西宾阳前线的慰问活动(战地服务,直接参加抗战),包括前期的“大塘宣传队”。战地服务团贯彻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吸收不同政治倾向的爱国学生参加(共77人,其中女生17人)。“拓荒社”的张哲民、周邦立、庄自强组成了该团秘密的核心小组,推选潘家苏任团长,庄自强任副团长。
浙大战地服务团于1940年1月8日出发,竺可桢亲授予团旗,11日首批从宜山到达前线。2月2日宾阳失守,活动在昆仑关最前沿的服务小组,在枪林弹雨中连夜撤下火线,并通知后方同学退出战线,不少从宾阳绕道上林至大塘汇合,有的跑了三天才脱离险境。当时浙大已经迁往遵义,战地服务团全体团员于2月14日经宜山,在开学前赶到遵义。
第二次战地服务团
1944年11月,在日寇的攻势下,国民党战场大溃退,日军一直压到贵州南部的独山,贵阳危急,形势十分严峻。蕴藏在浙江大学师生中的抗日激情又迅速高涨起来。同年十二月,竺可桢召开学生骨干紧急会议,提出组织战时服务团去黔南前线进行抗日宣传和慰问将士等活动。浙江大学战地服务团出发前,进行了救护、服务、歌咏练习等演练。还请浙江大学黄尊生教授作词、沈思岩教授作曲,创作了《浙江大学战地服务团团歌》。其词为:
战地服务随军去、随军去,
把大家的敬礼带给前线士兵,
把我们的热血献给前线士兵,
把祖国的灵魂递给前线士兵。
战地服务随军去、随军去,
向前线的弟兄数杀敌的功勋,
向前线的弟兄鼓必胜的精神,
向前线的弟兄传中国的国魂。
全团六十多人,在浙大师生和遵义湄潭群众的欢送下踏上前线之路。临行前,竺可桢亲自授辍有“国立浙江大学战地服务团”字样和校徽的团旗给学生们。表达了热爱祖国、热爱青年学生的爱国进步知识分子的情怀。
作为湄潭浙大学生自治会主席的丁忄敬不但十分赞成组织战地服务团,而且还建议学校把学生们组织起来,发给武器以保护学校,必要时就地上山打游击。会议决定由遵、湄两地学生自治会组织浙大第二次大规模的战地服务团,选举支德瑜任团长,丁忄敬为副团长,下设秘书、联络、总务和宣传慰劳等。
部分团员名单:
遵义:支德瑜 陈耀寰 刘庚书 顾明训 谢福秀 万迪秀 温邦光 余彦人 皇甫煃 曾守中 王涌祥 章作藩 司徒钜勋 黄源荣 刘纫兰 于用德 郑国荣 钟一鹤(立群) 哈喻文 李志凤 陆兰南 张天虹 严刘祜 张尚怡 李正心 张人信 费坤华 安粤(毅夫) 石必孝;
湄潭:丁忄敬 蔡南山 段秀泰 杨慧莹 夏惠白 李忠福 雷学时(树人)等;
永兴:陈尔玉 张瀚 陈明煌 于子三 张承炎 王志铿 陈皓 潘道皑(化学系助教)等。